09.11.14 Sat.

 

 

IMG_0073.jpg  

 

------

 【寶島一村── 一群移民的流亡史詩】 

劇場有可能作為社會紀錄嗎?當然可能。

       2008年表演工作坊的《寶島一村》,以情節劇手法敘述六十年來的眷村生活,也可以說是今日台灣社會渴求修復族群裂隙的一個重要表徵。這樣的劇場固然在回顧、整理過去的歷史,卻其實具有體現當前社會心理的意義。

        

      賴聲川在眾多作品中,持續關注兩岸關係議題。《暗戀桃花源》從長期分裂的狀態,殘酷地打破「鄉愁」的烏托邦幻象;《回頭是彼岸》和《這一夜,誰來說相聲》則建立在兩岸交流的基礎上。《寶島一村》則以更大的時代縱跨,更完整地呈現一群移民的流亡史詩。劇中的「外省人」,其實是一群被迫離鄉背井的小人物,以圈地自限的方式,試圖存活下來的故事。相對於在政治論述中,外省人不時被形容為迫害者,《寶島一村》則試圖申明,他們也是被迫害的底層人物。這當然是毫不掩飾的外省人觀點,然而,對《寶島一村》的熱烈回應,證明這個社會已體認到,缺乏任何一個族群觀點的本土論述,都是不公的。

 

旋轉舞台上三間並排的屋架,構成這齣戲的主要景觀。屋架既有舞台現實的考量,可以讓觀眾視線一眼望穿屋內屋外,也有其象徵意涵──對這群人來說,寶島原是一個「暫居之地」,住所其實只是臨時搭就的難民營。台上的景觀尚有一側的大樹下、另一側的防空洞,構成了共用的公共與私密空間,也整體強化了「避難所」的意象。

 

 

 

集體即興創作的作品質地,與參與者的生命體驗有極大關聯。或者因為王偉忠的記憶寶庫,也由於有一群較為成熟的演員,《寶島一村》的人物細節與生活情態十分豐盛,賴聲川也再度發揮其多焦點劇場的調度功力,以及以簡御繁的舞台美學(三張椅子並列的返鄉探親場景是明顯例證)。同時,顯得失神卻武功高強的神秘人物陸奶奶的不時隱現,既帶來懸疑和詩意,也有種命運被不可捉摸的「高層」掌握的寓意。

然而,賴聲川和王偉忠的幽默情趣、舉重若輕,卻也造成有些關鍵點施力不足的印象。例如屈中恆飾演的一家之父被警總抓走,回來後不斷以玩笑方式否定他遭到的虐待,雖是巧妙的「反襯」法,卻失去傷痛與陰影的力道。憲兵到村內巡邏的場景,也被處理成一場無傷大雅的荒謬鬧劇,以致這齣戲雖然對時代有所譏刺,卻頗有蜻蜓點水的遺憾。

 

類似問題也展現在劇中唯一的「本省人」──萬芳飾演的熱情台灣媳婦。這個角色太過政治正確,完全無法體現更多本省外省通婚造成的現實問題。同樣的,光看戲中脈絡,也勢必無法明瞭最後民進黨文宣部主任一角出現的意義。作為一部為外省移民寫史的作品,他們和村外現實的座標關係,無寧太單薄了些。

因為在觀點上的表現不足,我可能比那些熱情流淚的觀眾更期待,如果寶島還有「又一村」……

 

2009.1.16 聯合報 /鴻鴻

 

 

 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99   

 

故事是從三塊門牌開始的。從大陸來的新移民,空軍飛官,住進了名為"寶島一村"的眷村成為了新住民。

 

  

 

挖土機的投影揭開了新移民的生活。從移居、暫居、到定居,從第一代思鄉、盼回鄉的眷村人,到第二代在台灣出生、土地認同概念逐漸轉變的「眷村子弟」,兩代人共同型塑出色彩鮮明的生活意象與價值態度;建築、人際互動、政治行為和生活慣用語,都自成一格。緊密的群聚情感與專屬的生活記憶,更賦與「眷村」二字獨特而傳奇的精神密碼。

 

  

 

隨著人口外移與社會變遷,眷村陸續改建,區域特性也逐漸稀釋,但這半世紀的歷程,不僅是島嶼空前絕後的文化景觀,更是彌足珍貴的族群融合史。「融合」,絕對是最具台灣跨時代特色的本土精神。六十年前,竹籬笆裡外的人,靠著這股融合力,共同建構土地認同;二十一世紀的新台灣人,也正學習用平等尊重的心態,接納來自東南亞與海峽彼岸的新新移民。

 

 

WN2P8698.JPG 

 

空心的屋架在舞台中旋轉著,眷村在戲裡戲外都隨著時代的遷徙而沒落,姑且不論歷史上,對於本省外籍省籍這近五十年來的論斷,在台灣這塊充滿融合的土地上,無論本籍外籍我們都一樣在這土生土長。

 

 

 

榕樹下的談話,從反攻救國的論述到茶餘飯後的閒聊,夢想隨著眷村的沒落而凋零,青春歲月隨著時光荏苒而斑駁。現在的你,仍舊擁有夢像嗎? 如果你仍舊擁有夢想,擁有作夢的能力,千萬要好好珍惜,並且將其執行。很多人總說夢想是種不切實際,那是因為他們只有光說不練,沒有執行力的夢想確實是可嘆的,不過,能握住並且成真的夢想卻是可敬佩的一件事。

 

 

 

以此  

2009/11/14  April@國家戲劇院

 

 

 

【後記】

包子袋 

散場時排隊等待領"天津包子" 的人潮久久未散去

我感受到表演工作坊在藝術以外細節處上的用心

雖然到手的包子已經是涼了的,但是在寒夜裡的心

卻是溫暖滿溢。

 

End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ammid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